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实习生秦悦深圳报道
(资料图片)
2021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去年,深圳GDP突破万亿大关,首度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双第一”,坐稳“工业第一城”称号。
从1979年的亿元GDP起步,过去四十余年,深圳的快速崛起成为一种奇迹般的城市发展样本。而深圳设定的“十四五”目标,是加入目前只有北京、上海的GDP“4万亿俱乐部”。
然而,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国内经济也面临风险挑战。已经达到如此经济体量的深圳,如何稳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能?
“制造业立市”是深圳给出的答案。
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换言之,深圳要发展的不是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而是要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道路。
但是,制造业转型成效并非立竿见影,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与高成本常常让企业家陷入犹豫。如何提高企业转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在以“狼性文化”闻名的深圳,如何为“狼”营造更合适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高端服务业,是深圳实现“制造业立市”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让“两业”更好地匹配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日专访了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
龚晓峰曾任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党组书记,河北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22年底来到深圳,龚晓峰广泛走访调研了全市大中小企业,概括总结了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并从产教结合、产研结合、产融结合、产需结合等方面提出对策。
以下为记者与龚晓峰的对话。
产业转型存在四对矛盾
南方财经:我国定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作为“工业第一城”的深圳也在去年定调“制造业立市”。重视发展制造业有哪些原因?
龚晓峰:从国家的角度看,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关乎国家安全。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不能什么都靠“买买买”,否则容易被“卡脖子”。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以后,美国似乎一下子紧张起来,推出一系列发展制造业的举措,希望“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
根据有关文献,195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接近40%,1980年下降到30%左右,到2006年下降到不到20%,2010年下降到不足12%。经过十多年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仅没有增加,还在继续下降。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有下降趋势,2004年占比约32%,2021年约为27%,2022年为%。近年来,中央把稳住制造业比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考核各省(区、市),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我们不能发展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最大的特点是先进制造,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道路。
南方财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前有哪些难点?
龚晓峰:国家给企业明确指出了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和重点,但企业家依然顾虑重重,主要有四点担心,也是四对矛盾。
一是转型升级的长期性与短期困难的矛盾。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见效不会立竿见影。企业家也懂得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眼下的困难如何度过?如何让企业活下去?短期内不见效,企业容易急躁,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二是转型升级的复杂性与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量投入,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支撑。传统企业由于路径依赖,缺乏新技术积累,缺乏既懂传统产业又懂新兴技术的高端人才。完全委托第三方公司未必靠谱,一是费用高,二是“外来的和尚未必能念本公司的经”。
三是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与投资方向判断难的矛盾。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让人眼花缭乱,技术趋势很难判断,需要长期培育的技术不敢投、不敢碰,短期能看清的赛道大家一哄而上,竞争激烈。
四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系统的多样性与企业运转的协调性之间的矛盾。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到技术、业务、组织、文化、战略、产品、供应、财务、办公等方方面面,有的可以自己做,有的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做。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不够、标准不一,系统无法集成,运转不灵。
让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
南方财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政府可以提供哪些支持与引导?
龚晓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见效不是一朝一夕,所以需要让企业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成果收益,通过细小的变化、细小的收益,不断尝到转型的甜头,增加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府层面,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当下面临的难题,细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制定转型升级的规划和政策,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这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宏观的、具体行业,全国的、区域的,国内的、国际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规划,等等。
二是,鼓励建立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平台,树立转型升级的标杆企业。这些年,各级政府建立了各种示范园区、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等,有的不仅给牌子、给称号,还会给一定的示范资金,将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是,国家和省市县(区)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设立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各级政府都有鼓励技改和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效果比较明显。国家已经成立了千亿级的转型升级产业基金,还让有关省市配套成立了子基金。
四是,通过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水耗、能耗、土地利用等达标要求,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前些年“去产能、调结构、治大气”等一系列要求已经淘汰了大量企业,仅河北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超13万家,其中直接关闭8万家。
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还是要给机会。例如,河北省汇聚中科院等大院大所资源,在全国首创“工业诊所”“工业医院”“工业大夫”三级诊疗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帮助企业“一对一”诊断,并给出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达标,实施效果很不错。
南方财经:当前,国家呼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圳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2022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深圳推动“制造业立市”的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如何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龚晓峰:有人把深圳称为“中国硅谷”,但深圳的短板非常明显。
2023年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名单中,随便一家都如雷贯耳,是各自细分领域世界一流企业,如苹果、谷歌、特斯拉、英特尔、英伟达等。
我们常说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而深圳有11家本土企业入选《财富》杂志2023年世界500强,除去央国企,科技型的世界一流企业很少。
制造业当家必须科技当先、核心技术领先,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一马当先。
深圳有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等“6个90%”的特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更要保障科技成果为企业所用、人才培养成果为企业所用,让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具体来看,我认为深圳可以从产教结合、产研结合、产融结合、产需结合四方面发力。
产教结合,就是培育、引进拔尖创新人才,保障人才培养成果为企业所用。深圳在“大院大所”方面先天不足,高校较少。这些年,深圳加强了与世界名校合作,鼓励国内外名校在深圳创办分校或合作办学,已经建成的有11所,正在筹建或已经签署办学协议的有11所。同时,深圳也加大了引进院士和高端人才的力度。
产研结合,就是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动对接世界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20+8”产业,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和产品,设立“中心-外围”研发机构,由企业牵头、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心。
产融结合,就是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近期深圳印发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也提到,要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设立50亿元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产需结合,就是打造更多应用场景,给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更多试验和落地的机会。比亚迪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源于深圳率先推动城市公交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给了比亚迪先行先试的机会。深圳应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在政府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民营企业创新产品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让深圳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此外,从中央到深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文件都提到了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深圳的“狼性文化”非常有名。“狼”的成长需要高山、草原,不能“圈养”,不能天天遇到“猎人”。深圳要营造适合“狼”按照自然规律去成长的生态,打造一块让企业家安心成长的创新高地,即是培育高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南方财经: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如何看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重问题?如何令“两业”更好地匹配发展?
龚晓峰: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历史来看,服务业必须紧紧跟上。如今的服务业不是“洗头洗脚”,而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软件信息、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法律事务等高端服务业。
去年深圳推出“20+8”产业发展战略后,市政府给各部门和各区进行分工,实施方案中包括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配套政策。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打造国际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以上。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20+8”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和精力研发的成果轻易被仿制,将大大伤害企业利益,降低其创新积极性。
所以,深圳前不久连发三个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其中特别强调“创新知识产权全链条法律服务。建立政府支持,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仲裁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参与的全过程、多维度、全方位法律服务链”。
深圳还应该根据“20+8”相关产业要求,逐个细分领域建立全球顶级的检验检测平台、软硬件测试中心等,高度重视质量、标准、专利、品牌等高端中介机构的建设,在现代服务业各细分领域先行先试。
同时,深圳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深圳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其开放的窗口,很大程度上是从香港打开的。
目前,深圳的国际化水平、深圳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都存在明显短板。因此,深港合作需进一步深化,要利用好香港的国际化规则优势,以及金融、国际法律纠纷、国际仲裁、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优势,推动“两业”匹配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